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docx

VIP专免
3.0 公文格式标准 2025-07-26 99 99+ 56.09KB 4 页
侵权投诉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
撑。今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的重要文
支撑作用。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
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
充分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
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
过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塑
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
抓手,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打造“大思政课”实践平
怀
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使命担当。坚定走好
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
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根据时代要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强化人工智能对人
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更新和优
化,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全球视野是拔尖创新
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应深化开放协同机制,通过国际联合
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推动师生深度参
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支持青年人才在国际组织实习历练,
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
人才。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面对全球科技竞
向基础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加速汇聚的新态势,推动基础学
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是培养济社会发展需复
人才的重途径以学科建设推解决社会
发展课的重举措。高等教育必须勇使命,以学科体系
革新激活创新能,以基础研究突破筑牢平科技自立自
基,为创才培世界科技沿
加快布局性基础研究学、学等基础学科实施
长周期的支持略,建设高平基础学科平台,
过制度创新破除短期功利导向,使青年学者在战略前沿领
域开展持准国重大战略求,以“人工智能
++绿+等交为突动学科深
通,构建跨学攻关联合体,通过基础学科的“深挖井”与
的传导链条,以学科协同突力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
人才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
导向的准,强化重大问题凝练与资源精准配置
放科创新活力。
加强产学深度合。产深度是加快培养创
人才的重要路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关键举措
养和科技创新的主力,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产学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合,建立学
产业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制造等战
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合实验室、产业创
新学产业技难题转化为教学案和科题;
进一步畅果转渠道聚焦从研究到应用的全周期创新,
+”的高校科技成果体系。建业化
术转移机构,大学科技概念等平台,
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技定向化,加快创
向现实生产化。立域产业特色,构建差异人才
培养式,通过定向培养、定制输送等机制,推动人才供给
域产业精准对形成人才驱动创新、创新
摘要: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指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

展开>> 收起<<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docx.docx

共4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公文格式标准 分类:综合文库 属性:4 页 大小:56.09KB 格式:DOCX 时间:2025-07-26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