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脚板量出发展的短板

VIP专免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讲,更
是要直通老百姓的“小院子”。今年初,扬州市全面开展“聚焦富民·走千村访
万户”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动员全市各级干部走出办公室。1 月 11 日、3 月
21 日,我分别来到邗江区公道镇三界村、宝应县黄塍镇鱼桥村、高邮市卸甲镇
周邶墩村,与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零距离探寻富民之路。
富民路子一定要站在田埂上想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农民增收致富如何实现?带着这些“问号”,我开始了走访之行。
公道镇三界村地处邗江、仪征和高邮交界处,由于村集体资产、资源少,村
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能力相对薄弱。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不等不靠、
创新思路,在镇工业集中区购买了标准化厂房 2200 平方米,每年获得租金收益
22.3 万元;去年,对原马路小学旧校舍进行改造,建成 2024 平方米标准厂房并
对外租赁,每年净增收益 10 万元;今年,又正在胡庄组新建 1500 平方米标准厂
房,可以再增加收入 8 万元。2016 年,三界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 55.8 万元。
三界村发展的喜人变化和鲜活经验让我认识到,富民的路子,坐在办公室里
是想不出来的,看数据图表是看不出来的。在与三界村党支部书记潘正高、鱼桥
村党总支书记周朝志、周邶墩村党总支书记陈安兵等基层干部交谈过程中,他们
的精神状态和所思所想所做,对我启发很大。只有站在“田埂”上才能想出契合
实际的富民之路。发展农村经济、致富百姓,基层干部要领头,基层组织很关键。近
年来,我们在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以及加快土地
流转和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找准了方向,抓对了关键,必须持之
以恒、久久为功。
走访中发现,一大批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卸甲镇的薛巧云放弃在大城市的生活,回乡创业,创办了巧妹子科技养殖园,目
前建有现代化猪场 120 亩,有机稻、有机水果蔬菜基地 1000 亩,年出栏生猪 3
万多头,实现销售 5000 多万元,常年有近 100 名农民在园里务工。这些农村致
励农民勤劳创业,尤其是发挥农村致富能人的作用,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的道
路。
而这次在走访中通过与巧妹子科技养殖园薛巧云的交流,让我更加认识到,
现代化养猪不仅是扬州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
带动粮食生产的转化、农民的增收致富。这既是富民工程,也是惠民工程。现在
的关键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工厂化智能化生态化养猪,形成养殖、屠
宰、加工的全产业链。
脚上沾泥土才能量出真情况
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实质是走到群众心坎中去,用脚板量出发展短板,
访出群众所想所急所忧,解决小康路上碰到的突出问题。
宝应县黄塍镇鱼桥村村民万来富的儿媳妇殷兆萍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反映,
村里许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小孩子与老人一起生活。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
庭教育的缺位,一些儿童在学校里不爱讲话、不愿与别的小孩交往,性格越来越
内向。针对这个现象,她所在的学校为这些学生布置了一条特别的“家庭作业”,要
求这些学生每天都要与在外的父母打电话交流几分钟,一段时间后,明显地发现
这些学生变得活泼了。
我不禁要为黄塍镇小学的做法“点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是当前一个
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担起责任。孩子每天与在
外的父母通电话,做法很简单,但是很管用。围绕促进农村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今年扬州民生“1 号文件”中明确,要在农村多建球场等体育设施,严格控制学
生上课的时间。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不
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路走下来、听下来,我发现让基层群众堵心的事还不少。比如,现在少数
地方粮食收购不及时、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弃、农村文化
活动中心设施不配套、少数农村集体资金存在账目不清管理不透明等情况。这些
事有的看上去只是“芝麻大”的小事,但对群众来讲就是天大的事。我深深认识
到,问题就在群众身边。只有脚上沾泥土,才能量出真情况、访出真民声。
(低收入农户必访、农村老党员必访、留守儿童家庭和空巢老人必访、重点上访
户必访、村便民服务中心必访),实现“五了解”(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了解企业及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发展中存在问题,了解低收入农户生活困难的主要
原因,了解基层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情况,了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目的
就是让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下问,不能坐等群众和企业上门反映。
同时,我也深知,群众问题反映上来了,如果迟迟没有回应,群众就可能认
为我们在搞形式主义。为此,我们明确了一条基本原则,对大走访中了解的问题,必
须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家的事来办
3 月 21 日下午,黄塍镇鱼桥村 93 岁的老红军朱联惠正在自家院子里晒着太
阳。听说我是下来走访的,他一把拉着我坐在板凳上聊起了家常。他说,现在的
干部作风越来越好了,不仅话贴心,工作更贴近基层实际,还感叹道:“有这么
多的好干部,什么事不能干好?”
老红军的这席话,让我很感动,这也是对我们各级干部的鞭策。在这次走访
中,许多群众向我反映,他们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干部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他
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安泰的英雄,只要不离开大地,就永远有力量。我们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脚上沾了泥土,心中装着百姓,工作才能方向正确,也才能得
到群众认可。可喜的是,在扬州开展的大走访大排查活动中,广大干部走出办公
室,与人民群众坐一条板凳、聊同一个话题。他们在走访过程中,把老百姓家的
事当作自己家的事来办,把老百姓家的人当作自己家的人来相处,褪去待在机关
中的“光环”。
有的干部就讲:“干部脚上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以前有老百姓来上
访,大多一肚子怨气,有的一进门就拍桌子打板凳。这次在大走访大排查中,我
们上门了,老百姓端茶倒水递板凳。同样是一件事,方法变一变,程序反过来,
效果天差地别。
摘要:
展开>>
收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讲,更是要直通老百姓的“小院子”。今年初,扬州市全面开展“聚焦富民·走千村访万户”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动员全市各级干部走出办公室。1月11日、3月21日,我分别来到邗江区公道镇三界村、宝应县黄塍镇鱼桥村、高邮市卸甲镇周邶墩村,与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零距离探寻富民之路。富民路子一定要站在田埂上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村经济如何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如何实现?带着这些“问号”,我开始了走访之行。公道镇三界村地处邗江、仪征和高邮交界处,由于村集体资产、资源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能力相对薄弱。近年来,村“...
相关推荐
-
免费2023-06-14 678
-
VIP专免2023-06-05 553
-
VIP专免2023-03-30 966
-
VIP专免2023-03-30 636
-
VIP专免2023-03-30 298
-
VIP专免2023-03-30 259
-
VIP专免2023-03-30 859
-
VIP专免2023-03-29 250
-
VIP专免2023-03-29 914
-
VIP专免2023-03-29 373
作者:朝花夕拾
分类:写作素材
属性:4 页
大小:11.52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