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贫致病、因病返贫

VIP专免
在安化,想过好日子才下井挖煤的农民最终不少人得了尘肺病,日子过得还不如以前。
至 2014 年底,安化县共有贫困户 44960 户,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户 18883 户,占总
数的 42%。
许多尘肺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倾家荡产,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每一口呼吸,都像是一次告别。步履蹒跚,大口喘着粗气,47 岁的农民朱贤圣看起来已经是一个
老人了,他把自己从床边慢慢挪到沙发上,将一根软管塞进鼻孔,软管另一端连接着一个氧气袋。
吸进一口气,他的喉咙发出滋滋的声响,再呼出一口,肚子里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他的肺坏
掉了。
三十年前,和清塘镇上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朱贤圣渴求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唯一的捷径便是
到煤矿下井挖煤。勤劳致富,他相信这句老话,不认命。
然而,井下挖煤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完全暴露在黑色的粉尘之中。八年前,浑身乏力的朱贤圣被
检查出患有尘肺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陷入困顿。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病症,朱贤
圣只能靠氧气袋维持生命。
粗放无序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陷入死循环。尘肺病逐步在湖南安化这座国家级贫困县爆发,原本
希望通过勤劳致富的人们因疾病再次回到贫困的世界里。
尘肺病患者的数目并不在少数。据公益组织大爱清尘统计,截至 2015 年底,仅在 6.3 万人口的湖
南省安化县清塘镇,尘肺病人就多达 3000 人。
如何帮助尘肺病人彻底摆脱贫困,是安化县面临的一道考验,同时对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借鉴
意义。
“得病返贫的,都是最勤快的人”
朱贤圣穷怕了。19 岁那年,他娶了比自己小三岁的胡爱君,婚房是一栋祖传的木房子,四面漏风
屋顶漏雨。他希望过上好日子,梦想着能盖一栋砖瓦房。婚后不几天,朱贤圣和父亲、弟弟三人
一起到邻村的小煤矿下井挖煤。
距离安化县城一百多公里的清塘镇地处山区,山地面积多达 64%,耕地稀少,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下井挖煤,成为年轻人改善生活的捷径。“山里的男人,没有没下过井的。二三十年前,下井一
个月就能挣一百多,也不拖欠工钱,比种地强多了。”朱贤圣说。
朱贤圣相信勤能致富。终于在 1997 年,他用挖了十年煤攒下的积蓄,盖了一栋两层的砖瓦毛坯房。不
用种地,清塘镇家家户户的日子也有了改观。
到了 2001 年,每次下井朱贤圣都感觉浑身乏力,呼吸艰难,他不得不放弃挖煤的工作,和妻子一
起到广东东莞打工,扛水泥。浑身乏力、呼吸不畅,这种“怪病”开始在镇上流传。
最早被发现怪病的是八里潭村的刘呈句。这个精壮的男人在 1997 年发现自己连走路都气喘吁吁,
但县医院却查不出什么名堂。直到 2003 年,他去湖南省益阳市疾控中心检查,确诊是尘肺病三期。
2008 年夏天,朱贤圣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举起砖头的力气,同样确诊为尘肺病三期。“尘肺一期二
期还可以干活,三期就丧失劳动能力了。”朱贤圣说。
越来越多的农民矿工被查出尘肺病。清塘镇纪委书记饶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0 年左右镇上的
尘肺病人集中爆发,“目前全镇共发现三千多名尘肺病人,其中一千多人丧失劳动能力列入贫困
人口,年龄集中在 30 到 50 岁之间的青壮年。”不久,朱贤圣的父亲也确诊为尘肺病患者。
病情加重,尘肺病人的肺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尘肺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急转直下。数年间,朱贤圣的治疗费用已经花了十多
万元,负债累累。2015 年 10 月,朱贤圣的父亲终于无法呼吸而离世。弟弟朱贤军也表现出尘肺
病早期的症状。
“得病返贫的,都是最勤快的人。这真是个悲剧。”饶聪说。
刘呈句的境况更加艰难。被确诊为尘肺病三期的前一年,在郴州挖煤的弟弟遭遇塌方遇难,紧接
着弟媳妇因为难产去世,刘呈句要抚养自己和弟弟的三个孩子。不得已,16 岁的大女儿辍学在长
沙当保姆,11 岁的小儿子差一点被刘呈句送人。
“想过好日子才出来挖煤,结果挖煤得这场病,日子过得还不如以前。这就是命。”刘呈句说。
“与死神赛跑”
为了摆脱因病重新陷入的贫困,刘呈句想到过维权,但很快就放弃了。
刘呈句找到了工作过的四家煤矿的老板,但四个老板都否认是在他们矿上得的病。朱贤圣也找到
当年煤矿的老板,煤老板反问他“怎么证明是在我的矿上得的病”,朱贤圣无言以对。
“后来就不找了,认命了。”2016 年 1 月 23 日,躺在挖煤攒钱盖起的两层砖瓦楼里,朱贤圣
摆摆手说。
清塘镇法律服务所主任吴吉华试图帮助这些尘肺病人维权,结果发现难度极大。“当年许多小煤
矿都是非法开采,矿工在很多煤矿挖煤,找到老板也不认账。”
在清塘镇,大部分人和刘呈句一样选择了认命,只有 19 名尘肺病人进行抗争。砂坪村的吴拾中便
是其中之一。砂坪村是个 3000 人的大村,尘肺病人数量多达 400 人。
吴拾中在清塘镇莲花洞煤矿挖了五年煤,2009 年 3 月,应政府部门要求,煤矿为矿工进行集体体
检,他被诊断出尘肺病一期。
让吴拾中意想不到的是,检查出尘肺病后,他接着被煤矿开除,“我去找煤老板李金山说理,想
要一万块钱认命了。他说一分钱都不赔,打官司奉陪。”一起被开除的共有 19 名患有尘肺病的矿
工,他们决心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同他们艰难的呼吸一样,这条道路并不顺畅。“没签过合同,也没有工伤保险,仅仅是确定劳
动关系,就用了四年时间。”吴拾中说。直到 2013 年 4 月,安化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
裁决:莲花洞煤矿向吴拾中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共计 23 万多元。
因不满裁决结果,莲花洞煤矿又将吴拾中告上法庭,但煤矿没有获得法院的支持。2014 年 3 月,
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莲花洞煤矿支付吴拾中 23 万元赔偿。依据法院判决,19 名尘肺
矿工共获得赔偿款 375 万元。
然而,法院判决后,煤矿以经营困难为由拒绝支付赔偿金,“与死神赛跑”的吴拾中依然等不来
他的救命钱,开始多次上访。六年时间里,吴拾中打官司维权就花了 2 万多元。
2015 年 1 月,在清塘镇政府的协调下,莲花洞煤矿支付了 37.6 万元,并承诺每年支付 10%的赔偿
金。但是 2016 年的赔偿金,莲花洞煤矿仍然拒绝支付。2016 年 1 月 23 日,吴拾中告诉南方周
末记者,三天前,因拒绝执行赔偿,李金山被司法拘留十五天。
因病致贫,维权成本高,使得尘肺病人的生活更加贫困。如今,吴拾中的病情已经恶化为尘肺病
二期。为了维持生计,他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年下来收入只有一万元。
化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至 2014 年底,我县共有贫困户 44960 户,其中,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农户 18883 户,占总数的 42%。”
安化县扶贫局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调研报告显示,安化作为湖南省重点产煤县,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全县小煤矿遍地开花,高峰时期曾达 280 多家。为了摆脱贫困,尽快赚钱、赚更多的钱,
很
多农民选择下井挖煤。彼时,去煤矿挖煤的农村从业人员多达 8000 多人。
那时,朱贤圣所在的镇拥有 130 多家大小煤矿,由于管理混乱无序,矿工们几乎没有任何劳动保
障。朱贤圣说,矿下电钻打完炮眼,紧接着用炸药放炮,铺天盖地的粉尘几乎看不见人。烟尘弥
漫中,朱贤圣负责将煤块抬进矿车,工作一天下来,鼻子嘴巴里全是黑色的煤尘,“口罩从来没
发过,也没人戴过。”
正是在那种没有防护的工作环境下长期挖煤,农民矿工患尘肺病几率极高。据安化县扶贫局称,
说有“尘肺病家庭”“尘肺病村”“尘肺病乡”绝非耸人听闻。
因尘肺病返贫的比例,在清塘镇也十分突出。该镇纪委书记饶聪说,全镇贫困人口共有六千多人,
其中因尘肺病返贫的一千多人,占 30%,“这一千多人主要是尘肺三期,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剩余两千多名尘肺病人随着病情恶化,返贫数量还会增多。”
安化县扶贫局的调研报告称,全县 90%的尘肺病患者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患病后丧失劳动能力,
家里断了经济收入来源,还要支付巨额的治疗费,许多尘肺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倾家荡产,陷入了
“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对于尘肺病人的救助,当地政府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仍然局限在发钱发物。公开报道显
示,2014 年 12 月,安化县政府募集了 52 台制氧机发放给尘肺病三期患者,并对 235 名尘肺病人
进行治疗,每人减免医药费 1 万元,对于起诉煤矿的 19 人每人资助 5000 元生活费。
“从 2013 年开始,清塘镇每年消除贫困人口 1500 人左右,因灾难、教育、变故导致的贫困容易
消除,尘肺贫困人口是难中之难。”饶聪说,对于尘肺病贫困人员的扶贫措施,主要有对能劳动
的患者家属进行产业扶持,办理低保,每年抽出 50 万元行政经费临时救助,邀请公益组织帮助,
呼吁将尘肺病纳入社保救助体系等。
2012 年大爱清尘、广东青橙助学团等民间公益组织进驻清塘镇,他们给尘肺病人带来了制氧机、
免费洗肺、资助孩子上学,受到了镇政府的热情欢迎,包括饶聪在内的十多名镇干部主动成为大
爱清尘的志愿者。清塘镇财政所副所长张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四年时间里他们探访了 400 名尘
肺病患者。
不过这些仍然是杯水车薪。朱贤圣说,他一年低保 1500 元,妻子种植中药玉竹一年收入 3000 元,
还有一亩地种玉米,除此就没有收入了。而他每月的药物费用在 1700 元左右,还不包括一次一万
元的洗肺费用。
“尘肺病人脱贫,关键靠省财政或国家兜底解决,否则只有自然死亡才能脱贫。”饶聪说,县、
镇两级政府的财政已经无力承担,随着煤炭价格下跌,清塘镇 2015 年 1500 万元的税收任务只完
成了一半,而在 2008 年镇政府的税收是 4000 万,“镇公务员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
“终于引起国家重视了”
2016 年 1 月 21 日,一则消息在整座小镇里流传。
这一天,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 10 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
防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农民工职业健康和相关权益。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安化,想过好日子才下井挖煤的农民最终不少人得了尘肺病,日子过得还不如以前。至2014年底,安化县共有贫困户44960户,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户18883户,占总数的42%。许多尘肺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倾家荡产,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每一口呼吸,都像是一次告别。步履蹒跚,大口喘着粗气,47岁的农民朱贤圣看起来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他把自己从床边慢慢挪到沙发上,将一根软管塞进鼻孔,软管另一端连接着一个氧气袋。吸进一口气,他的喉咙发出滋滋的声响,再呼出一口,肚子里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他的肺坏掉了。三十年前,和清塘镇上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朱贤圣渴求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唯一的捷径便是...
相关推荐
-
免费2023-06-14 678
-
VIP专免2023-06-05 553
-
VIP专免2023-03-30 966
-
VIP专免2023-03-30 636
-
VIP专免2023-03-30 298
-
VIP专免2023-03-30 259
-
VIP专免2023-03-30 859
-
VIP专免2023-03-29 250
-
VIP专免2023-03-29 914
-
VIP专免2023-03-29 373
作者:朝花夕拾
分类:写作素材
属性:4 页
大小:15.24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