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VIP专免
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的本质
与现状,全面分析“三农”问题的深层次成因,有针对性地
采取政策措施。应打破行政性二元格局,从制度和体制上实
现城乡协调;强化公共财政职能,使建设资金更多地向农村
倾斜;建设有效的融资渠道,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政府
职能转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
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
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新。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求看,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艰巨、最繁
重、最长期的任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加快解决“三
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
准确把握“三农”问题的本质与现状,以增强政策制定与制
度安排的针对性。
我国的农业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弱质产业问题。作为自
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农业的弱质特征是一
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二、三产业
相比,农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比较效益低,投资
于农业的生产要素一般难以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
报酬,农业部门的盈利水平长期处于偏低状态,这就带来了
生产要素的“离农”倾向;二是农业受气候条件和其它自然
力因素的影响极大,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生
产效益的脆弱性、易损性要求有外部力量的扶持甚至救助。
同时,我国农业具有特殊性。虽然我国农业的平均单产在国
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客观条件
限制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单纯依靠农业无法实现农
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基本呈现“城市财政”特征,农村
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基本上由农民自己承担。一方面,农
民需要承担特有的农业税费,与城市主要针对较高收入的税
负相比,农民长期负担沉重;另一方面,农民还需要承担修
路、办学、住房、养老等一系列公共福利性支出。同时,农
村公共服务的缺乏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也是导致农村二、
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农民问题涉及农民权益的保护与实现问题。一是
生产经营权。自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长期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约束力。农业长
期实行统购包销制度,产品价格背离市场供求关系,农民没
有生产自主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农业生产开始
面向市场,但粮食生产依然是一项硬性任务,农村支援城市
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制
度设计虽然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长期实施却影
响了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二是生活迁徙权。以城乡分治、户口管制为特征的行政性分
割制度使亿万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改革开放
以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平均每年占用耕地400万亩,而
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的缺乏,使失地农民的利益难以保障。
我国的“三农”问题相互交织,不仅造成行政性的二元格
摘要:
展开>>
收起<<
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的本质与现状,全面分析“三农”问题的深层次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应打破行政性二元格局,从制度和体制上实现城乡协调;强化公共财政职能,使建设资金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建设有效的融资渠道,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新。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
相关推荐
-
免费2023-06-14 678
-
VIP专免2023-06-05 553
-
VIP专免2023-03-30 966
-
VIP专免2023-03-30 636
-
VIP专免2023-03-30 298
-
VIP专免2023-03-30 259
-
VIP专免2023-03-30 859
-
VIP专免2023-03-29 250
-
VIP专免2023-03-29 914
-
VIP专免2023-03-29 373
作者:朝花夕拾
分类:写作素材
属性:8 页
大小:28.18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