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发言稿2

VIP专免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
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
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
37
年来的努力,让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
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
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
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
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最后 7000 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
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
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还在许多地
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
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
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灾、
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
当低保户”的现象。
比如观念落后、被动依赖。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
“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
发布“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
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
又如思路闭塞、方法单一。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内容
调研,找不到病因,开不出方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或
者只会用老办法,或者不顾实际抄别人的经验。芦笋价高,
就要求大家都种芦笋,一哄而上“烂市”了,再改种山药,结
果种什么赔什么,农民挣不到钱,不仅无法脱贫,还失了信
心。
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这种思想和思路的贫困。群众是
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
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
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
让“至贫”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
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
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
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
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
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
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
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
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
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对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
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贫困群众最缺的是文化和技能,
要有针对性地送政策和知识下乡,送技能上门,增强其发展
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贫困群众有需求的扶贫项目,要创造
条件、支持开发。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
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
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贫困群众一时之困,还要让
他们看到凭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的希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牢牢记住这一点,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
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标签: #发言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
相关推荐
-
免费2023-06-14 678
-
VIP专免2023-06-05 553
-
VIP专免2023-03-30 966
-
VIP专免2023-03-30 636
-
VIP专免2023-03-30 298
-
VIP专免2023-03-30 259
-
VIP专免2023-03-30 859
-
VIP专免2023-03-29 250
-
VIP专免2023-03-29 914
-
VIP专免2023-03-29 373
作者:朝花夕拾
分类:写作素材
属性:3 页
大小:11.28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