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抓读者“胃”语言要有“味”——公文语言的“七种味道”
在中国饮食文化里,不同菜系有不同风格,川菜麻辣,粤菜清鲜,苏州菜趋甜,
云南傣家菜偏酸,即便同样是川菜,换个厨师,味道也有差异,比方说,有的偏麻,
有的偏辣,有的偏咸……
这好比写文章,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有的浅显,有的深邃;有的强硬,
有的柔软;有的重说理,有的重叙事,即便同样的文章,不同人写、不同人用,在
不同场合,语言风格也迥然不同。
任何一篇文章,语言的性格是随文体的,也是随作者的,有文体的基因,也有
作者的性格。
如曹丕《典论·论文》讲:“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
实,诗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说:“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
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
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
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
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语言风格就是文字的性格,这种风格好比食物的味道。在美味烹饪过程中,厨
师勺影飞动,烹饪出不同味道的菜肴,不同的厨师、不同的菜品,若论口感,或软
糯酥,或滑脆嫩,论味道,不外乎酸、甜、苦、辛、咸、鲜任何一种,或多种味道
叠加。在美味面前,食者用味蕾去接受味道的挑逗。在一篇美文面前,读者也会用
思想的味蕾去感受文字的触摸,于是文章的价值便随味道传递给读者,最完美的交
流便完成了。
所以,味道是厨师与食客对话的语言,味道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心语。任何一
篇文章,若想抓住读者的“胃”,语言首先得有“味”,甚至还需要不同味道层次
的叠加,尽量让读者的思想味蕾受到多层次的刺激,产生回味的冲动。正如作家老
舍曾说的:“不要使人读了作品之后,有‘吃腻了’的感觉,要给人留出回味的余
地,让人看了觉得:这两口还不错呀!”在公文这道“菜”里,通常会有七种味道
单独出现或相互叠加。
一、政治味